欢迎访问淮阴师范学院bat365官方网站登录网站!
栏目名称
认证专栏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认证专栏 >> 正文

关于修订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020年03月23日 09:35  点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是规范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实施质量监控和评估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为贯彻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具体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淮阴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文件规定,学校决定开展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认真审视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修订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

秉持“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立足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化思政教学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周恩来精神育人和劳动教育等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

(二)坚持产出导向

遵循OBE教育理念,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炼专业定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需求细化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课程内容与行业要求、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增强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三)坚持学生中心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发展需要。强化合作育人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展质量评价,实现协同育人。在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环节中贯彻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四)保持方案连贯性

树立持续改进的质量观,继承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思想,深入总结2016版培养方案实施经验,保持方案连贯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原有方案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培养方案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

三、修订范围及修订重点

(一)修订范围

所有本科专业,包含普通本科、专升本、对口单招、现代职教体系等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校内专业。

(二)修订重点

1.严格对照专业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专业标准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本专业定位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要能够使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延续原有“平台+模块”的总框架,根据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对通识通修平台、集中实践环节、素质拓展计划等内容进行调整完善,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要科学合理,统筹考虑,配足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学分,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打好基础。同时要确保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

3.彰显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在通识通修模块中,增设“周恩来精神概论”通识必修课程;在素质拓展计划中,各学院的基础必读书目均要包含周恩来思想、生平和精神风范等书目。

4.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统一集中安排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科学推进见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师范类专业集中教育实习时间从12周调整至16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调整至24周(第七学期16周,第八学期8周)。

5.加强审美与劳动教育。保持通识通修平台原有艺术审美类课程基础上,在素质拓展计划的基础必读书中,增加审美教育类书目;文化素质讲座中,审美教育类讲座要求不少于3次;另外增加劳动教育学分,将“社会实践”调整为“社会实践与劳动”,计1.5学分。

6.调整小学期制。原小学期调整为实践周,原则上安排在授课和期末复习考试结束后的第19-20周组织实施,部分专业根据需要,也可以提前实施。实践周的具体教学安排,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科学规划,统一安排集中实践教学或其他短周期教学任务,如集中指导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或课程设计,开设系列前沿讲座、报告等。

7.取消“交叉与自主学习”模块。原“交叉与自主学习”模块取消,相关课程纳入通识课程统一管理。各学院进一步加强选课指导工作,在“通识课程”选修模块中实现学生的交叉与自主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跨专业选择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发潜能、满足多元发展与个性培养需求的课程。

8.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实施方案。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根据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完善、调整和修改,具体详见附件1-6相关课程实施方案。

四、培养方案框架

包括:(一)培养目标;(二)毕业要求;(三)学制与学位;(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五)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七)其他有关说明;(八)相关附表。培养方案框架及说明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附件7)。

五、课程体系

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仍然延续原有“平台+模块”结构,具体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结构与学分分布表

课程平台

学分要求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分配

通识通修平台

48

必修

公共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周恩来精神概论

大学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大学体育

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创业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

军事理论

指定选修2

通识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

4

自然科学概论

中外思想史

国学经典选读

大学语文

大学写作

文科大学数学

大学化学

中外音乐鉴赏

中外美术鉴赏

生命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经济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任意选修3

通识课程

人文素质类

6

科学素养类

艺术审美类

创新创业类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自设

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导论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学院自设

选修

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工科)

学院自设

专业模块

自设

必修

专业课程

学院自设

选修

学院自设

集中实践环节

18-28

必修

专业综合实践

学院自定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类

社会调查、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专业技能训练

素质拓展计划

必修

军事技能

2

社会实践与劳动

1.5

社团活动

0.5

文化素质讲座

0.5

基础必读书

0.5

创新创业实践

2/4

相关课程说明如下:

1.通识课程的设置旨在加强文理渗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人文、科学素质与审美能力,学生须修读10学分。通识课程指定选修部分,各专业至少选择非本学院开设的2门课程供学生修读;通识课程任意选修部分,所有学生须选择创新创业类课程,非艺体学生须选择艺术审美类课程,文科学生须选择科学素养类课程,理工科学生须选择人文素质类课程,艺体类学生须选择非本专业开设的不同类别课程。

2.各学院均应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

3.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的实验、实训由各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自主安排与设置学分。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该符合各类专业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师范类专业按照附件《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活动实施计划》执行。

论文写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文科建立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三者进阶式训练体系;理工科建议完成社会调查论文1篇,工科、设计类专业应保证足够比例的毕业设计,并有一定比例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科艺体类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原则上不少于12周;工程类毕业设计须达到工程专业认证要求。

4.素质拓展计划包括军事技能、社会实践与劳动、社团活动、文化素质讲座、基础必读书、创新创业实践等。

军事技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建设标准》要求,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原“军训”调整为“军事技能”,军事技能由1学分调整为2个学分。

社会实践与劳动:原“社会实践”调整为“社会实践与劳动”,由1学分调整为1.5学分。通过开展劳动教育、组织校内校外劳动实践等,将社会实践、劳动技能和社会服务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社团活动: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个学生社团,由1学分调整为0.5学分,通过社团活动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和自我管理能力。

文化素质讲座:0.5学分,含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讲座,要求每生在校期间至少选听15次,其中审美教育类讲座不少于3次;通过文化素质讲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

基础必读书:0.5学分,课程编码统一为227B004。必读书书目制定、修读要求及组织考核等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必读书目中须包含周恩来思想、生平和精神风范以及审美教育类等相关书目。

创新创业实践: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使用课程代码为227B0013,计2学分;非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使用课程代码为227B0003,计4学分。

六、学分学时与教学安排

(一)学分与学时

1.单位学分:理论课程以16课时为1学分,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课程32学时为1学分(实验学时在32学时及其以上的可独立设课,含实验的课程学分可视实际情况酌减),公共体育课程以32课时为1学分。短周数实践环节每周计1学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长周数实践环节原则上每两周记1学分。

2.总学分与总学时:文理非师范类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60,工学类、艺体类、文理师范类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70。文理非师范类总学时保持在2400以下,工程类、艺体类、文理师范类总学时在2500以下。凡专业认证或国家、行业标准有明确要求的专业,可视专业实际情况执行有关标准。

(二)教学安排

1.毕业论文(设计)可从第7学期后半程开始,第8学期所有教学安排到5月底前结束。

2.各学期课程设置尽量平衡,每周20-28学时(含实验)为宜,低年级周学时较高,以后逐渐减少;一般每学期不超过25学分。

3.每学期安排以3-5门考试课程为宜。各课程应围绕课程目标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七、修订要求

(一)完善机制

各学院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机制,成立学院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工作小组等相关工作组,严格修订程序,多方面听取意见。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工作小组由各专业负责人和本专业教师为主,教学院长具体指导工作开展。专业全体教师应广泛参与,并达成共识。方案修订要广泛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企业行业代表不少于2人,学生代表不少于3人。

(二)组织调研

调研论证是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培养方案修订前,学校层面组织调研,形成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各学院根据需要,通过走访、座谈、专家讲座、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充分调研,尤其是做好对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多群体调研工作。调研至少包括5个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或就业单位,以及相当规模的校友进行专题调研;同时需对至少5所以上有特色、水平较高的大学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研。

(三)对接标准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各类标准的对接。专业对接的标准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指导性规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其他相关行业标准。各专业对照上述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等明确所有课程与毕业要求的映射或对应支撑关系。

(四)规范过程

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好各种调研组织、研究讨论、论证答辩等工作,规范修订程序,确保过程规范,材料齐全。提交学校审批的培养方案必须经学院审议,并有培养方案执笔人、审核人签字确认。方案定稿后请同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录入工作。

(五)时间安排

1.组织调研。调研是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评价、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各学院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工作的通知》,于2019年11月-2020年2月完成调研工作,并做好相关材料归档工作。

2.修订方案。各学院于2020年3月30日前完成方案修订相关工作,并按照附件7“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格式要求,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版报送教务部教学研究科。

3.组织答辩。学校完成方案初稿汇编,组织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答辩工作,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4.提交定稿。2020年4月29日前,各学院将经修订领导小组审核签字盖章的纸质材料报教务部教学研究科存档,电子版(Word)同时发送。

5.录入系统。定稿后各学院于5月31日前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信息录入工作。

6.修订大纲。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请开课学院于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方案中各课程大纲修(制)订工作。

(六)其他要求

1.各专业要以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认真审视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等,杜绝因人设课现象,切实将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标准和新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2.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必须注明,如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需要学院提前填写申请表,审批后在课程信息中完善相关内容,并在培养方案中进行标注。

3.师范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4.各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并保存好相关资料,规范并整理好过程档案,为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积累原始支撑材料。

八、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20级学生开始执行。

附件:

1.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方案

3.大学外语课程实施方案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5.《大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6.《大学物理》课程实施方案

7.2020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

                                                                                                                                  淮阴师范学院

                                                                                          2020年3月22日


上一条:关于发布2020年师范类专业认证申请准备工作进度表的通知

关闭